李瑞波 福建詔安籍,1944年生。1968年清華大學畢業,高級工程師、中共黨員。參加深圳特區第一階段建設,1997年創辦福建綠洲生化有限公司。榮登國家重點科技刊物《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2015年6期封面人物。2015年12月被國家權威單位授予刻有習近平總書記親筆題詞(追求真理,愛國興邦)的《走向世界的領軍人物 》錦牑。曾獲省級科技二等獎、省級技術發明三等獎、市級科技進步獎、全國行業協會“科技貢獻獎”、“民營科技發展貢獻獎”和“中國優秀創新人物”稱號。并被聘任中國農科院客座研究員、北京交通大學“富碳農業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福建省生態建設促進會專家、中國創意農業美麗鄉村聯盟智庫專家、福州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有機肥分協會專家、深圳市設施農業協會理事顧問。個人還被當地縣市多次授予榮譽稱號。
他帶領公司技術團隊以生物腐植酸和有機碳肥技術為核心開發多項有機廢棄物回收利用的有機碳肥系列產品,已獲九項國家發明專利,近兩年,帶領技術團隊完成免翻堆自燜干堆肥和沼液等有機廢水分解為無臭無害植物營養液兩種技術的創新和產業化,已在全國多處落地,幫助多家企業實現種養結合和農業物質循環,從而又為國家貢獻了有機廢棄物“碳轉化”的新技術。他還是我國水產養殖“以防為主、科學治水”的早期倡導者。
從2000年開始,在國內多家雜志刊物發表科技論文十余篇,其中關于“甘蔗糖廠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新技術”的論文入編環保部《中國環境保護工作與環境維權啟示》一書。2008年至2017年,先后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著作《生物腐植酸與生態農業》、《生物腐植酸肥料生產與應用》、《生物腐植酸與有機碳肥》、《有機碳肥知識問答》和《生物腐植酸與有機碳肥(第二版)》,今年還將出版新著《農業物質循環的新技術》。
2011年,他首次提出植物有機碳營養“兩通道說”等有機碳肥理論。2015年4月發表“土壤肥力陰陽平衡動態圖”。2016年開始系統性地研究循環經濟的理論和經驗,提出以循環經濟為目標,以對固液有機廢棄物資源化肥料化為手段,實現對耕地多渠道多層面的碳覆蓋。奠定了土壤修復和農業物質循環的理論基礎。
2015年11月,其主持研發的有機碳肥料經國家權威機構評價為“國際先進”列入國家科技成果庫。2016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第十三屆中國科學家論壇”發表題為《中國農業必須走富碳之路》演講,該論文被評為該論壇優秀論文二等獎,2018年8月在24屆世界哲學大會發表《農業生態系統陰陽平衡及其核心技術》演講。2019年4月在上海國際發明與創新展覽會,其主持開發的固體有機碳肥和液體有機碳肥雙獲金獎。
以上一系列重大的科技論著和創新成果,奠定了李瑞波在我國有機碳肥產業和技術領域領軍人物的地位,他的歷史性貢獻將對我國農業技術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2018年11月《騰訊網》和《農資頭條》先后刊登文章《清華大學校友李瑞波:肩負千鈞、不敢懈怠》, 2019年《今日中國》兩會特刊發表記者報道《李瑞波:有機碳肥技術“點亮”現代農業》,科技部主管刊物《中國科技成果》發表《福建綠洲李瑞波:專注植物碳養分二十五年》,大篇幅給予專題報道。
在進行艱巨繁重的科研和企業經營的同時,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也傾注大量心血。展現其豐富的經驗和開闊的視野,先后在當地傳媒發表多篇論文,為家鄉的發展帶來重大影響,最突出的是以學者的身份論證了當地在梅嶺半島建污染企業集中區方案不可行,從而勸阻了一個龐大的生態災難事件。并參與對詔安縣東部產業的布局規劃,現在已變成現實,形成了一個國家級的“海洋生物產業園區”——漳州市詔安金都工業區。還有,近期又發表了“詔安海月灣生態旅游文化商城構想”論文,引起詔安縣乃至漳州市各階層重大關注。另外還于2009年,倡導閩南粵東李氏宗親集資建“李伯瑤文化博物館”,把傳統的祖宗崇拜提升為新時代文化建設。該館建成后,在當地和臺灣新馬胞親社會產生了良好影響,被評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
QQ客服: QQ交談
掃一掃,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