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富碳農業的倡議書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我國農業被“化學農業耕作模式”所主導,傳統的“全民積肥”的養地模式逐漸式微,農田年復一年地被化肥和化學農藥所覆蓋。于是一系列惡果不斷顯現:土地板結、沙化或鹽堿化,大面積良田沃土變得面目全非,甚至成了沙塵暴的源頭。包括土傳病害在內的各種農業病害頻仍。據官方近年公布的數據,我國耕地有機質含量平均僅有1.8%,而世界公認的宜耕土地有機質含量必須大于3%。如果“化學農業耕作模式”前的“全民積肥”時代耕地有機質含量平均為3%,那么在這40余年時間內耕地有機質含量掉下了1.2個百分點,也即平均每年下降0.03個百分點。如果這個勢頭不遏止,二十幾年后我國耕地平均有機質含量將掉到1%以下,這是一種赤貧的土地,農業生產的土壤基礎將不復存在!
怎樣遏止耕地貧瘠化的勢頭?這就必須實行適合國情的明確而有實效的新農業模式—富碳農業。這樣才能在一代人的時間內恢復土地的生機和生產力,給子孫后代留下足以與世界農業強國比拼的農業遺產。
富碳農業的含義是:貯碳于土,存碳于農作物。實行農業物質循環和生物動力技術以培養地力,使土地永續耕作;發展光碳農業以增加對二氧化碳的吸納利用。從而構建對環境友好的農產品高產健康的大農業體系。
我國農業大而弱,癥結就在缺碳!不正視這一點,就無法振興農業。對比我們既要有近憂,更要有遠慮。舉國家之力推動富碳農業,實現對世界農業強國的彎道超車!這就是我們的倡議。
袁東來、李瑞波
2022年8月22日
QQ客服: QQ交談
掃一掃,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