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壤肥力陰陽平衡動態圖”產生的背景
傳統的植物營養學“木桶規則”描繪植物十幾種必須營養元素之間的關系,及其對農作物有效輸送營養的規律,為施肥配肥提供了一種簡易的數學模型,簡單說就是“短板決定論”。
但是我們設想,如果其中一塊板的寬度超過其他所有板條寬度的總和時,“木桶”還存在嗎?這塊“超寬板”與其他“碎板條”無論如何也箍不成木桶了,而是成了一面陰、一面陽的關系?!俺瑢挵濉笔顷幟?,其他板條就合并為陽面,這就形成了一個類似陰陽八卦圖那樣的陰陽關系。
碳養分正是植物營養元素的“超寬版”。碳養分包括植物物質積累中的碳和植物生長過程新陳代謝消耗的碳,占植物必須總養分的50%以上,所以土壤肥力如果分為陰陽兩面,碳養分就是陰面,各礦物質元素養分是陽面,氫和氧(H2O)屬中性,是陰陽面的穿合者,相當于陰陽圖中的S形線,沒有它,陰陽不能結合。
從植物生理學的角度看,碳養分形成植物有效組織的碳框架,將各礦物質元素組合于其中,形成有機質。所以碳是組織者,是有機質的基本元素,也即碳是植物必須的基本元素而不是與NPK等并列的大量元素。它和其他植物營養元素之間不是木桶的板條之間的關系,而是大家庭中家庭主婦那種性質的作用。
但“木桶規則”在說明植物所需礦物質元素之間的關系方面是基本適用的,也可以說“木桶規則”是“陰陽平衡圖”的補充,因為有了“木桶規則”,“陰陽平衡圖”才動了起來,這就形成如下“土壤肥力陰陽平衡動態圖”。
二、土壤肥力陰陽平衡動態圖的基本要素
1、陰陽平衡圖EF線段,是水平方向弦最大處(即直徑),表示農作物收獲最大。從EF越往上,陰陽比例逐漸變小,陰陽失衡逐漸加大,弦逐漸變短、即越是陰衰陽盛,農作物收獲越小。
從EF越往下,陰陽比例逐漸變大,弦亦復逐漸變短,即越是陰盛陽衰,農作物收獲亦越小。
同等化肥施用量,只有陰陽平衡,農作物收獲才能足夠大。
2、EF線以上位置,按“陰陽”比例和諧原則,陰面水平線段與陽面水平線段等長,農作物收獲區就在H-R-J-Q-L-F-G-H范圍內,陰對陽形成制約。我們稱之為陰制陽理論區。因此在此區外的“純陽區”H-G-F-H內,礦物質養分是無效的,這可解釋貧瘠土地化肥利用率為什么低。
3、EF線下位置,按“陰陽”比例和諧原則,也是陰面水平線段與陽面水平線段等長,農作物收獲區在S-F-L-Q-J-E-T-S范圍內,陽對陰形成制約,我們稱之為陽制陰理論區。因此在此區外的“純陰區”S-T-E-S內,有機碳養分(對農作物)是不起作用的,這可解釋有機種植盲目排斥化肥為什么農作物低產。
4、以上第2、第3點都是以礦物質養分無“短板”的假設為基礎的。如果出現“短板”,按“木桶規則”,木桶裝的水到短板頂線為止,也即化學肥力打了折扣。我們假設打了6折,這就出現了陽區的H-G-L-S線和陰區的S-J-R-H線,二條線所包圍的面積才是陰、陽肥力有效區??梢該朔治鲛r作物收獲情況。
5、陽區純陽面內數個“+”點表明:在陰衰到十分嚴重時,所需與之平衡的礦物質養分不多,所以即使化肥肥力打了6折,其“短板”的限制作用尚未表達,這種情況起限制作用的是缺陰。
三、“陰陽平衡動態圖”的應用
1、該圖表明:植物碳養分與無機養分之間的平衡是大平衡、主平衡,而無機養分之間的平衡是次平衡、小平衡。只有在大平衡的基礎上,次平衡才有意義??梢?,忽視土壤碳養分的“測土配方施肥”起不到科學指導施肥的作用。
2、圖中陰區的碳養分,是土壤有機質、土壤微生物、施入的有機類肥料共同作用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幾條復雜的函數線的綜合線,且受土壤物理性狀、PH值、含水率及外界氣候等多因素的影響,大概需要“云計算”才能確定。但有機碳養分的存在形式——小分子水溶有機碳(以有效碳EC表示)卻可以簡單地化驗出來。有了這個EC,其他的都好解決。這就足以說明:大道至簡。用有機碳肥理論可以測算出:當有機碳養分、無機養分、水份等因素豐足且平衡時,某種農作物達到理論最高產(假定單產為W0值),那么在有機碳養分跌到某值時即使化肥用量不變,該農作物產量不可能達到W0,且產量是可預測的,它的單產為:
W=W 0·2RM/EF
式中:W0為理論最高產值。
RM為陰陽平衡動態圖中“陰區”某線段長度,由土壤樣品化驗的EC值并與EF對應的EC值按比例推算。依此類推,可以測算出當化學養分“缺素”,出現某短板時,農作物的產量情況。
3、只要施肥不出現“純陽區”,就能確保無機養分全部轉化為有機態被組裝進植物有效組織,也即沒有離子態的礦物質養分游離于胞外液中,這就是有機食品的真相。盲目排斥化肥的純有機種植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所以利用陰陽平衡動態圖加上先進的傳感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就可以量化預測農場農作物產量和最佳施肥方案,為科學的信息化農業管理提供理論支撐。
QQ客服: QQ交談
掃一掃,關注微信